近日,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發布野生動物異域寵物全球貿易報告,首次揭露出這一價值數百億美元的全球性產業背后的殘酷真相,全球野生動植物貿易年交易額高達300億至420億美元,其中非法貿易額估計高達200億美元,很大一部分利潤來自瀕危及保護動物被當作異寵交易,而且這一數據呈現不斷增長的勢頭。
近年來,隨著“異寵熱”的流行,異寵經濟開始興起。與傳統的貓狗等通常寵物不同,異寵一般指的是可用于觀賞或飼養的野生動植物。不少身處都市的人們出于對大自然的向往,會選擇飼養一些如甲蟲、蜥蜴等異寵,這也不失為一個親近自然、認識自然的方法。然而,如果對異寵缺乏相應的認知,也容易造成惡劣的影響。
一方面,異寵大多源于野外,且往往是“外來客”。若不具備專業的飼養能力和條件,貿然飼養,容易帶來健康風險之余,一旦發生異域寵物被遺棄、放生或逃逸等情況,這對野生物種本身以及生態環境的破壞都是難以估量的。如人們熟知的巴西龜,就是外來生物入侵本地生態的代表。另一方面,可飼養的異寵種類廣泛,從爬行類到兩棲類,從小型哺乳類到昆蟲類等等,可謂是應有盡有。然而正因為此,也給一些盜獵分子“鉆空子”——把瀕危及保護的野生動物當作珍稀異寵來販賣。這對瀕危物種來說是致命的打擊。而且,若異寵交易涉及到瀕危及保護動物,無論飼養者是否知情,可能都要面臨刑事處罰。
作為新興經濟,異寵經濟仍有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不斷合理規范,完善管理,更重要的是大力打擊隱藏其中的非法交易。有關部門要加大對非法捕獵和走私的打擊;加強對網絡交易平臺、社交平臺的監管;同時,應加強物流行業的監管,繼續推進快遞實名制和開箱檢查制度。另外,公眾要認識到其中危害和后果,野生動物不是想養就能養,飼養異寵還需尋找正規的渠道,心存僥幸,可能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