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年輕群體中,共享住宿的消費潮流逐漸風行:一套房,一間屋,都可以成為旅行在異域他鄉時的安身之所。不過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種以在線短租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卻處在法律與監管的“灰色地帶”,存在諸如治安、消防、衛生等安全隱患。(4月18日《人民日報》)
乘著共享經濟的快車,各地共享住宿成為旅游者熱捧的一種居住方式。這種新興的共享經濟是一種雙贏,居民通過盤活閑置的住房資源,能夠用低廉的價格與便捷的體驗帶來不錯的收入,而在旅行者看來,民宿不同于傳統的飯店旅館,它或許沒有高級奢華的設施,卻能感受到當地風情、體驗當地生活。
去年就有主流媒體作過社會調查,67.6%的受訪者稱外出旅行時會住民宿。這個調查數據令人欣喜,這說明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與以往有很大不同,開始出現“逆城市化”需求,特別是當“看山望水憶鄉愁”,“為了一間房,選擇一次旅行”,逐漸成為眾多旅行愛好者的新選擇,也勢必讓農村經濟迎來一個新增長點。
不僅如此,共享住宿的蓬勃發展,也為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可能性。《中國共享住宿發展報告2018》指出,共享住宿帶來了大量的靈活就業與創業機會,2017年主要共享住宿平臺上房東、管家、攝影師等提供服務者人數約為200萬人,而共享平臺上每增加一個房東,可帶動兩個兼職就業崗位。
然而,在民宿受游客熱捧的同時,卻也暴露出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缺乏全國統一的規范標準,各地民宿仍處在法律與監管的“灰色地帶”,存在諸如治安、消防、衛生等安全隱患,游客對于民宿的投訴呈逐年上升趨勢。
事實上,鼓勵創新與規范發展并行不悖,如今一些地方已經開始行動起來,探索適應其規律的監管方式。作為旅游城市的廈門,民宿行業就得到快速發展,2017年廈門正式出臺了《廈門市民宿管理暫行辦法》,對民宿規模、民宿的經營管理作出規定和要求,為廈門市民宿健康發展保駕護航。這也為國內各城市規范民宿市場提供了參考樣本。
不能再任由民宿旅游淪為“黑旅館”或者始終處于灰色地帶,歷經種種野蠻生長、無序開發的共享住宿是時候予以規范了。這就要求對民宿旅游的監管必須跟上,新業態、新模式既要包容審慎,又要守住底線,考驗的不僅僅是監管部門對市場引導、規范的能力,更對民宿經營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無規不成矩,規范化發展是共享住宿必經之路。唯如此,民宿經營者方能自覺精心打理自己的“朋友圈”,靠文化特色、用心服務、產品創新,贏得游客口碑,贏得市場份額。同時,能夠讓旅客通過民宿這個載體更好地融入當地民俗民情,在歸來的意境中體味更多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