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兩國之間的正常交流,突然受到了不少來自美國方面的打擊,意外之余,難免讓人困惑:一些一向宣稱民主自由的美國政客,為何變得如此小氣?而在各種“小動作”之下,普通中國人竟然也能“禍從天降”,成了美國“奇葩”政策的犧牲品。
小林(化名)是一個中國年輕人,從讀大學開始,便對美國的高等教育心生向往。抱著對夢想的執著追求,他寒窗苦讀,一路披荊斬棘,終于在去年拿到了一所美國名校的研究生Offer和3年期的美國簽證,滿懷憧憬地開始了海外求學生活。
按理說,這樣一個年輕留學生,怎么說都算不上“美國的敵人”,但遺憾的是,某些狹隘、短視的美國官員并不這么認為。幾周前,他不慎遺失了自己的護照,于是只好回國補辦。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他拿著補辦的新護照前往美國使館重新注冊簽證時,竟然遭到了使館的無理拒絕,被告知其不能回到美國繼續學業。小林因此被迫中斷學業,而他的遠在美國、等待著與之共同完成課題的導師與同學,也被弄得莫名其妙、一頭霧水。
早在去年,美國媒體就曾報道過,當年6月,美國國務院縮短了在多個領域學習的中國研究生的簽證期限,簽證期限從5年縮短至1年。此外,特朗普政府還考慮是否對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實施額外的調查活動,比如查看學生在中國和美國社交媒體網站上的個人賬戶。這些限制政策受到了美國高校的反對,因為它們在重要技術領域需要人才,也需要中國留學生的學費和他們所支持的經濟活動。
顯然,反對意見并沒有阻止美國的相關限制政策,于是,美國高校和一些中國留學生一樣,成了極端、促狹政策的受害者。這樣的局面,令人不禁疑惑:那些號稱“保護美國利益”的政策,到底是為了誰的利益而存在?制定這種政策的美方官員,恐怕既不在乎兩國關系的健康發展,也不關心美國人的切身利益。狹隘、偏見和敵意,替代了理解、合作和共贏。中國有句老話“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以此來形容美國的某些政策,并不為過。其結果,只能重回“冷戰思維”的老路。
令人擔心的是,這種無端的敵意與偏見,以及隨之而來的對民間交流的扺制,儼然成為一種趨勢——從拒絕為留學生發放簽證,到驅逐美國高校中的中國學者。關注近期的新聞,不難發現:一些在美學習或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中國人,已經成了美國某些所謂“鷹派”人物的眼中釘,欲除之而后快。美國的政客們不是喜歡進行民意測驗嗎?去聽聽輿論場上的討論,就知道這種對兩國之間正常交流“下手”的做法,“蠱惑”不了人心。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中美兩國國民之間的溝通交流,是全球化時代的必然趨勢,不是個別喜歡“折騰”的好戰分子就能阻擋的。如果所謂的“美國利益至上”者真的阻斷了中美之間的交流,其結果也是走進故步自封的孤立怪圈,讓美國徹底失去開放與創新帶來的優勢。美國的高等教育之所以傲立于世,最重要的一點,就在于美國的高校能夠海納百川,吸納全球英才。如果非要走民粹主義、排外主義的路,無異于“自廢武功”。
合則兩利,斗則兩敗。這個道理,不論對中美貿易關系,還是對兩國之間的正常交流都適用。如今,有人努力在中美之間搭建溝通與理解、合作與共贏的橋梁,也有人處心積慮、想方設法地阻擋兩國之間的交流與發展,哪一種人能為兩國人民帶來福祉,哪一種人會對兩國關系造成傷害,我們不難作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