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貌與才華于一身”的papi醬(姜逸磊),又成了網絡熱議的焦點。近日,她在一檔綜藝節目中自爆婚戀觀:自己和丈夫戀愛10年,結婚5年,雙方父母還沒見過面,過年也是各回各家。這句話在讓節目嘉賓“目瞪口呆”的同時,在網絡上引發了兩種觀點。一方認為這是極不負責任的“自私”,一方則借此高喊出婚姻自由的口號,認為這是“神仙婚姻”,徹底擺脫了原生家庭的傷害。
在一個轉型社會之中,這種稍顯極端的婚戀觀引發爭議,是可以預料的。不管這是不是papi醬的真實婚戀觀,節目所需要的效果都達到了。它所催生出的婚戀觀話題,不過是當前社會婚戀觀多元化的縮影,同時也為大眾探討這個話題提供了一個契機。不過,在我看來,圍繞婚戀觀的討論,應該直面現實,盡量少一點“大詞”。
就papi醬個人的婚戀觀來看,作為其雙方家庭所接受的一種方式,無論多特殊,都不應該受到某種外部的道德壓力。
即便跳出個案,親家之間聯系少,在當前也有普遍的大環境因素。
一方面,在人口頻繁流動的時代,婚姻、擇偶早就跳出了熟人社會的圈子。比如papi醬夫妻,一個是陜西人,一個是上海人。這種跨省婚姻,不光雙方家庭距離遠,還有風俗習慣、文化的差異,親家之間見面、聯系少,其實很正常。
另一方面,親家之間的聯系主要是靠著子女的紐帶,但現在多數新婚家庭都已經相對處于獨立狀態,雙方在第三個地方建立家庭的現象很常見,也就意味著子女所構建的小家庭與父母之間的關系,也遠非傳統社會中的“大家庭”所能比。因此,年輕人與對方父母之間的聯系在弱化,這個時候作為“次生關系”的親家關系變得式微,有其必然性。
因此,看待papi醬的婚戀觀,出于對個體選擇的尊重,旁觀者完全沒必要拿著某種似是而非的標準加以強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應該尊重每個家庭的活法。
不過,尊重papi醬夫妻及其雙方父母的選擇,也并不意味著,這種“神仙婚姻”就一定值得提倡,或者說它就是對傳統婚姻觀的升級。
所謂“神仙婚姻”,其理念是一回事,但踐行起來卻未必容易。若年輕人一邊在買房、成家上還得依靠“六個錢包”,一邊卻憧憬著把該有的親情責任拋在一邊,這顯然不現實。另外,拒絕與對方父母的交往、相處,與所謂的追求自由、擺脫原生家庭束縛沒半點關系。年輕人與原生家庭的相處,或許的確存在種種問題,但并不是說結婚后拒絕交往就算解決了問題,關鍵還在于怎么交往,怎么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相處模式。如果只想著在婚后與對方父母就“一別兩寬”,這樣的婚戀觀,很難說是健康的。
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觀念的變化,傳統婚戀觀正在松動,個體的選擇可以多元化,社會也可以更寬容,但既然選擇了婚姻,必然就有區別于個體生存所對應的責任和相處模式。在這一點上,每個人都應該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當然,婚姻價值在當代社會正在被重新定義,這的確是事實。在這方面,不僅社會應該更寬容地看待個體的選擇,原有以家庭、婚姻為主導標準的公共服務配備標準,也應該與時俱進。比如,不少地方已落實非婚生育子女隨父隨母自愿落戶。與此同時,雖說個體的權利和選擇應被尊重,但家庭、親情的價值,仍需被呵護,更不必將兩者對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