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人民網近日對20家購藥APP售賣處方藥的情況進行了調查,《人民直擊:寵物照片充當處方竟能網購處方藥》的報道顯示多家APP違規甚至違法銷售處方藥,引發網友熱議。網售處方藥亂象叢生,背后有著強烈的現實需求。為聚焦醫藥電商現狀,探討業態發展趨勢,觸動各方深入思考,人民網今日推出《三評“網售處方藥”》。
有需求就會有市場,但市場的有序發展從來都離不開政府這只“有形之手”的規范。對于網售處方藥,與其“一刀切”,毋寧在強化監管中規范發展,以更好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處方藥“上網”之所以備受關注,不僅在于其龐大的潛在市場,更在于其能讓老百姓少跑腿、少花錢。相對于醫院排起的長龍,動動手指、鼠標,通過手機、電腦就能買到需要的處方藥品,價格還更實惠,何樂而不為?尤其是對于患有常見病、慢性病的群眾而言,這更是需求所在。可以說,在“互聯網+”日益深入老百姓生活的大背景下,在新零售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的大趨勢下,更加便捷也更加安全地買到所需要的藥品,是每一位藥品消費者的樸素要求。
但也要看到,處方藥不是普通零食和日常服飾,沒有醫生的指導,沒有處方的遵照,不能也不可以更不應該隨意買賣。一言以蔽之,在當前“醫藥分開”尚未落地完成背景下,放開處方藥網購,無疑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可能是推動“醫藥分離”,打破“藥價虛高”的有效途徑,也很有可能會成為假藥泛濫、用藥危險的溫床。
然而,堵不如疏。要么不管,要么管死,都不是最佳選擇。“一刀切”,讓網售處方藥退出市場,或許是最簡單的辦法,但絕不是最優的辦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最大公約數”,也是最重要的施政方向。既然群眾有要求,就理應為滿足群眾需求創造條件。因此,堅持包容審慎原則,做好發展規劃,劃定安全底線,在加強監管中趨利避害,在規范引導中推動健康成長,恐怕才是監管部門更應該考慮的方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盡管世界各國對互聯網醫藥服務的態度不盡一致,但也有不少經驗值得借鑒。比如,德國規定,不屬于醫保報銷范圍的藥店和藥物不予批準銷售,這就從制度上消除了假冒藥品在互聯網流通的可能;同時,還設立了藥害賠償基金并建立藥店監察制度,規范網絡售藥行為。再比如,美國則建立起了線上線下的整合模式,網絡藥商經過審批后在平臺上售藥,消費者下單后,直接到就近的實體店取藥。這些實踐和探索啟示我們,制度形成閉環是形成有效監管的必然途徑。
值得注意的是,網售處方藥,并非僅僅指通過網絡平臺“買”“賣”處方藥,更應涵括處方的開具、審核、驗證,以及處方藥的存儲、運輸、售后等各個環節。由此而言,不僅要在處方藥的銷售環節上強化監管,在醫師、藥師、開處方等方面,也應出臺相應配套管理辦法,進而形成全過程、全環節、全鏈條的監管。尤其是在國務院鼓勵線上開處方以后,如何嚴格規范開方過程是政府與行業需要努力的方向,比如搭建正規互聯網信息醫療平臺,開展好遠程醫療,審核開方醫師資質,明確懲處機制等。如此,才有助于從源頭上對網售處方藥把好關,更好滿足人們對于網上銷售醫藥的便利性需求的同時,又能更好保障藥品的質量和安全。
管好互聯網醫療是一道復雜的“治理方程式”。網售處方藥是否放開,一直是“老大難”的問題。我們尊重法治的力量,也應以國家相關政策為準繩,但不管怎么樣,有一點應該是明確的,讓“互聯網+醫療”的紅利惠及更多群眾,這是全社會都應努力的方向。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