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封裝在鋁材小罐里,每個小罐又被泡沫內襯隔開,泡沫上又裹著一層絨布,全都擠在精美的硬紙盒中,購買時外面還套個手提袋……這樣的情形你一定不陌生。商品的過度包裝,快遞的繁復包裹,一次性餐具的泛濫等,不僅增加了垃圾分類的負荷,更是浪費了大量資源,這種局面亟待改變。(7月8日《北京日報》)
茶葉二兩多,包裝重5斤,這樣的奢侈包裝,已然背離了包裝保護商品的“初心”,如此不僅變相增量了垃圾,且增加了消費者購物成本。其實,不難發現,與茶葉一樣,煙酒、月餅等禮品,也都是過度包裝的重災區。而且,新型消費模式也讓食品外包裝進一步“過度化”。比如,一次性餐具泛濫問題隨著網絡外賣等興起而愈發嚴重,當然還有快遞過度包裝造成的垃圾,等等。
在垃圾分類投放漸入人心的當下,在源頭上實現垃圾減量也亟待引起重視,而商品過度包裝就是其中之一。商品過度包裝難治難絕的背后,一是商家為了商品的安全不得不為之;二是商家為了顯得高檔而選擇過度包裝;三是為了滿足顧客的面子;四是對于過度包裝缺乏有效的規制。
作為一道社會課題,也正如專家表示,包裝減量需各方各盡其責。從法律及標準方面,國家并不缺乏相關規定。比如,我國當前限制商品過度包裝相關的國家標準有GB23350-2009《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GB/T 31268-2014《限制商品過度包裝通則》等。但是,如何讓這些標準真正落地,卻需要商家及監管執法部門共同給力。
從網絡平臺來講,也應該鼓勵環保,推動減量包裝。以外賣平臺為例,有的在下單頁面上添加了“無需餐具”選項,以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有的平臺還為選擇“無需餐具”的用戶提供積分獎勵。這些就值得借鑒。同樣,雖說平臺和商家各自是獨立的法人,平臺無法管控商家的包裝行為,但是可以通過激勵措施,引導餐飲企業選擇合格、安全、環保的餐盒。
從消費者角度來講,也應該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向過度包裝說“不”。中消協曾明確指出,凡包裝體積明顯超過商品本身的10%、包裝費用明顯超出商品價格的30%,就可判定為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商業欺詐”。對此,面對商家的過度包裝問題,也應善于拿起法律武器維權。也唯有每個人的綠色消費理念增強了,過度包裝也就不會有市場。
同樣,國外的做法也值得借鑒。比如,一些發達國家利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抑制過度包裝,該制度規定生產者應當承擔產品使用完畢后的回收、循環使用和最終處理的責任,零售商、消費者也應對所銷售和消費的資源盡到安全回收的責任。這也有助于從源頭上實現垃圾“減負”,以及強化各個環節的責任。總之,垃圾分類沒有局外人,就須全民總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