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利奇馬”登陸之后,山東各地緊急行動,全力迎戰臺風。
就在山東上下眾志成城,力抗自然災害的關鍵時刻,網上卻出現了一種“令人詫異”的言論。有人指責,“此次壽光水災和去年的災情,有驚人相似之處,都是臺風所引起。”接著話鋒一轉,對壽光“冬春水利建設會戰”的措施提出了質疑。
實話實說,這樣的論調著實令人摸不著頭腦,言下之意是把臺風引發的壽光水災當成“人禍”。誠然,無論是“溫比亞”,還是“利奇馬”,都是臺風,但是臺風與臺風也有很大區別。相對于其他的臺風而言,“利奇馬”的威力“非同凡響”,是一匹標準的“悍馬”。有數據顯示,此次降水強度超過去年“溫比亞”強度。
據介紹,連日來,壽光市及周邊縣市普降特大暴雨,8月10日9時至11日22時,壽光平均降雨287.4毫米,折合降水量6.32億立方,分別比去年“溫比亞”全市平均降雨量、折合降水量多57.9毫米和1.27億立方,降雨強度超過去年“溫比亞”強度,本次過程降水量為自1959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一次降水,全市15個鎮街區全部超過200毫米。不知道那些痛批“人禍”的人,能否看得懂這個天氣?
臺風過境,整體而言山東未出現重大險情災情,而壽光之所以看上去弱不禁“風”,與當地特殊的地理條件有很大的關系。壽光地形南高北低,下游全部是平原,這種地形在臺風過境時本身就蘊含著危險。此外,彌河入海能力差,也是壽光經常遭受洪災的重要原因。去年水災之后,山東省防汛辦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著重強調這一點。天生不足,確實需要后天彌補,但是要讓一個地方短時間內脫胎換骨,改天換地,這樣的高見也只是“紙上談兵”。
強調這些客觀條件,是為了說明壽光所面臨的艱難挑戰。正是因為這樣的不利條件,當地在防臺防汛方面下足了功夫,去年10月以來,壽光市全面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冬春水利建設會戰四大水利工程、彌河丹河防洪治理工程、渠溝互聯互通工程等全部順利完工,為防洪度汛打下堅實基礎。特別是在臺風登陸之后,面對洪水的侵襲,當地防汛防臺工作緊張有序。吃一塹長一智,防汛應急機制日漸完善和成熟,這都是壽光不斷取得的進步。
洪水發生之前,壽光安全轉移危險區域居民上萬人。面對如此強大的臺風,能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畢竟,相對于財產安全,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天大地大,生命最大,有些人只是看到大棚倒塌,卻忘記比大棚更寶貴的是生命。
同自然災害抗爭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恒課題,防災減災工作也會不斷提高標準。山東是沿海大省,但是與東南沿海相比,防御臺風的經驗不算豐富,這次依然不能說是完美。將來如何讓防汛防臺工作達到更高水平,還需要更多的專業人士和熱心群眾建言獻策。
但是一些吹毛求疵、“雞蛋里挑骨頭”的言論,除了徒增聒噪之音外,幾無價值。請那些拿起鍵盤就“噴”的人少一些口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