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大學教授因其“出格”言論而卷入爭議。該教授在其認證微博帳號中聲稱,曾有考生報其為導師,師門規矩是男人半斤50度以上的酒量,考生拼著命喝了,最后被人抬回賓館,但是,學校最終沒有通過對該考生的審核,因此一直覺得有愧于他。教授最后贊許這位學生道,“那股拼死喝酒的意向,就奠定了他一生的驕傲”。
而后,該教授又聲稱“半斤50度白酒”是該男生自己提出的規矩,并無強迫他的意愿。無論如何,這種以酒桌表現論英雄的“酒文化”,以及江湖氣滿滿的言語,在網絡上遭受了不少批評。
此事的“槽點”自然來自于“酒文化”陰影下的門派之見與等級關系。下級勉力拼酒,上級輕抿兩口,這樣的職場潛規則發生在高校里,表現為導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多少顯得有違師德師道。
近年來,教育部多次下發文件關注師德問題。《教育部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提出,高校教師要自覺加強師德修養,嚴格遵守師德規范,嚴以律己,為人師表,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結合起來,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強調,各地各校要把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弘揚尊師重教傳統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任務。
教授開口閉口“師門規矩”,話語里透露出來的門派之見,讓人大跌眼鏡。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大學并不鼓勵如此世故的價值觀。平等、開放、共享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除了進行知識傳授,導師還要扮演對學生德行與志向進行指引的人生導師角色,而不是把學生都拉攏在自己旗下的“門派掌門”。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要是學生成了導師的資源,招收學生成了跑馬圈地,導師怕是成了拉幫結派的“謝廣坤”。
我們也要看到,一些學生也對這樣的“潛規則”甘之如飴,主動踐行甚至有意強化“師門規矩”。有的學生自發維護“門派”立場,甚至攻訐傳聞中與自己導師不和的學派。學生因為彼此導師的學術理念不同,而各自成為假想敵。
近年來,導師與學生的矛盾時常觸發惡性事件。其中,有的導師不了解學生的科研項目就強行叫停;有的導師因為課題任務未完成就要求學生延期畢業;甚至還有讓學生在實驗室超時工作的導師。與此相對應的是,學生當眾頂撞導師,對項目消極怠工,甚至捏造對導師不利的謠言。
在這種情況下,導師與學生的關系就像是老板和員工。本來“老板”一詞只是學生們私下里對導師的稱呼,近年來,這一表述也被很多導師接受和使用,自己是“老板”,學生是“員工”的關系越來越固化。導師掌握著學生學術生命、職業發展的大權,自然自命“一門之掌”;而學生面對可以影響自己前途的導師自然也學會鉆營,甚至不乏溜須拍馬。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從根本上來說,要樹立正確的導學關系走向。
我問了很多身邊的研究生,大家最希望擁有的導學關系是什么?互相尊重是被提及最多的。研究生希望導師多關心自己的課題進展、生活狀況,而不要當高高在上的老板,把自己僅僅視為“工具人”。我也相信,大部分導師希望學生發自內心地尊敬自己,而非畏懼作為“老板”的自己。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前院長范敬宜先生逝世時,有無數學生為其痛哭,用范仲淹的名句“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來為其送別。這樣對于老師高山仰止的敬佩,肯定不是靠所謂的“師門規矩”和老板姿態就能實現的,而有賴于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的尊重,尤其是導師對待學生的關懷。
現在想來,我的研究生導師從沒有給我立下嚴厲、出格的師門規矩,導師教給我的就是:做一個正直的人,追你想追的夢。這才是導師應該給學生傳達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