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多跑路,居民少跑腿;無接觸配送,快遞勤消毒;志愿者巡邏,免費幫采買……媒體報道,疫情當前,各行各業出現了一些新的現象和“規矩”,重塑著公眾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大仗、硬仗,也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深度檢驗、一次綜合性大考。目前舉國上下正全力以赴,科學防控。這背后,離不開萬千醫護人員、基層工作者的辛勞付出。與此同時,一些新規矩、“好習慣”也發揮著作用,推動全體民眾共同戰“疫”。
疫情防控的關鍵期以及“后疫情時期”,根據實際情況和社會需要,延續這些新規矩、“好習慣”確有必要。這不僅有利于當前疫情防治成果的穩固,也有利于未來的社會治理,減少公共衛生等領域的隱患。
事實上,許多新規矩、“好習慣”并非無根之木,本來就具備社會基礎和實施條件。其中,雖然有些是應對疫情的緊急措施,在疫情結束之后要恢復常態,讓民眾生活回歸正常的軌道,但也有不少則與當前各領域改革治理、社會文明的演進一脈相承,可謂水到渠成。
居家消毒、公筷就餐,本就是多年以來倡導的社會文明新風;行政辦事的優化和“大數據”,對應著政務服務改革推進;物流快遞的“新做法”,體現物流時代的效率和安全服務;志愿者巡邏、代買代辦,是完善基層社會治理的新氣象。一些過去長期倡導但一時難以普及的治理理念,因為疫情因素全面落地。人們也逐漸發現,適應這些“新規矩”也沒那么難,甚至從中感受到治理方式變化帶來的便利。
而諸如“拒絕野味”等倡導,則因為疫情加速進入法治軌道。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全面禁食野生動物、感冒時需戴口罩寫進《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草案)》等,彰顯了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的進步……種種好習慣、新規矩,立足于現實,謀劃于未來。人們有理由期待,在又一次面臨公共衛生事件時,可以更加從容不迫;而法律的嚴格規制,正是為了把風險掐滅于毫末之中。
當然,隨著各行業陸續復工復產,一些新風險、新挑戰也會蘊含聚集。好習慣、新“規矩”能否繼續延續,堅持不打折扣,考驗著各方面的定力和執行力。這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應充分評估,提前謀劃,迅速響應。有些好習慣、新“規矩”,可以說就是疫情之下的一次“集中補課”。正因為過去我們在某些方面沒有及時補上“短板”,執行落實得不夠果斷堅決,社會才付出了巨大代價。經此沉重一“疫”,我們再沒有什么理由不嚴肅認真對待了。
當然,區分疫情非常時期的臨時管制措施和值得延續的“新規矩”,需要決策者的智慧,也離不開傾聽公眾的意見。要避免權力的觸角伸得過長,避免少數人以實施規矩為名謀取私利。“新規矩”是否應當保留和持續,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歸根結底要以是否便利于民眾生活、符合公共利益為判斷標準。
疫情防控的大戰大考是一面鏡子,既投射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也暴露出某些亟需補齊的弱項和短板。把符合公共利益的“新規矩”和好習慣延續下去,補上曾經落下的“功課”,是改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題中應有之義,這同樣離不開各界民眾和各個社會領域的支持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