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3歲的浙江天臺人張永(化名)被騙了,騙子是孩子的“班主任”。最近受疫情影響,張永的孩子在家上網課。前不久,微信家長群內“班主任”發通知:網課效果有限,將在開學后辦一個“晚托班”進行補習,要求每位家長微信轉賬1300元。此前學校曾明確表示,任何要求家長在網上繳費都是假的,任何費用都要去學校繳納。(3月16日《中國青年報》)
受疫情影響,學!巴Un不停學”,大多組織在網上教學,沒想到這竟然給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他們通過QQ、微信群搜索關鍵詞“家長群”,以學生家長身份潛伏到班級群中,隨后把昵稱和頭像都改得和老師一致,冒充老師伺機通過發布“交學費”“交資料費”等通知騙取錢財。
冒充老師行騙的套路早已不新鮮,騙子的手段也談不上有多么高明,但令人吃驚的是,類似張永的遭遇并非個案。近期,各地公安就接到多起騙子冒充老師行騙的警情,不乏有家長受騙上當。教育部一再強調,“停課不停學”期間學校開展網上授課不收取任何費用,何以騙子還會屢屢得逞?究竟是騙子太狡詐還是因為這屆家長智商太“捉急”?
首先,騙子不是以網課收費的名目收費,而是打著“預繳學費”的幌子,這種打“擦邊球”的做法,有效打消了部分家長的疑慮。事實上,現實中也確實有學校沒開學就催著家長微信繳學費。騙子行騙時,也就是采用類似的說辭和操作方式,怎能不混淆視聽?
其次,騙子還充分利用了家長對老師的信任。班級群里,老師“一呼百應”是常見的現象?陀^地說,班級群里混進騙子的概率比較低,家長們自然也不會特別提防。一旦騙子瞅準時機,冒充老師發話,而老師本人也做不到時時關注,一時沒有注意,就難免有家長會上當受騙。
非常時期,犯罪嫌疑人改頭換面、轉移陣地,將犯罪黑手伸向困守家中的學生和家長這一特殊群體。雖然就個體而言數額可能并不高,但其危害卻很嚴重,性質十分惡劣,不僅直接造成財產損失,更加重了疫情防控期間學生和家長的焦慮不安情緒,擾亂了正常網絡教學秩序和社會秩序。
冒充老師行騙是在給抗疫添亂,但騙子的犯罪成本卻很低。互聯網跨區域作案隱蔽性強,本身就不容易被發現,加之由于單筆詐騙金額不高,部分受害人因為被騙金額小、被騙后難為情等原因沒有報案,很難及時將騙子繩之以法。所以,有些騙子很囂張,被家長揭露之后,直接放話“報案了,就讓警察來查好了”。
非常時期,防疫是第一要務,防騙也同樣重要。相關部門固然要迅速查處,依法嚴懲,家長和老師也要擦亮眼睛,不給騙子以可乘之機。多管齊下,通力協作,才能斬斷伸向線上新學期的電詐黑手。
一方面,家長要學會分辨信息真假,不做“馬大哈”,不交“智商稅”。收到“交費”“轉賬”等信息通知時,可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與老師核實,不要急于轉賬、匯款。另一方面,班級群的管理員也要設置相關身份驗證,并實行實名制,用技術手段杜絕騙子混進家長群。非常時期,防騙不僅是為了保障家長學生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也是維護抗疫大局,絕不能讓不法分子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