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花坪小學副校長劉發英建議,公費師范生畢業后如果不當老師,應該記入誠信檔案之中。
2018年7月,教育部、財政部、人社部、中央編辦發布《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簡稱《辦法》)提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健全公費師范生履約動態跟蹤管理機制,建立公費師范生誠信檔案。不過,對于公費師范生畢業后不當教師是否該要記入誠信檔案,輿論一直有爭議。
支持計入誠信檔案者認為,既然當初報考公費師范計劃,畢業后應該當老師,否則就屬不誠信。反對者認為,應該允許公費師范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退出,每個人的職業發展規劃可能有變化,不應把這上升到“不誠信”的層面,而且有的學生可能有一些特殊原因(如身體原因),并不適合從教。
公費師范生計劃(之前為免費師范生計劃)實施以來,對于公費師范生的退出問題,輿論就一直比較關注。這是該計劃的“計劃”屬性與學生的自主選擇存在的矛盾。公費師范生計劃實行計劃招生、計劃培養、計劃就業模式,優點是可以“以銷定產”,類似定向培養,但是也約束進入計劃的學生的選擇權,爭議由此而起。
要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探索新的公費師范生招生和培養方式。目前,公費師范生是面向高考生招生,安排在各省的提前批次進行。由于招生錄取分數不同,公費師范生計劃錄取的學生,有的被認為是為了借此渠道考進大學,而實際上,公費師范生的錄取分數并不低。
筆者建議,公費師范生可以調整為面向在讀學生招生的方式,即在學生入學后,再遴選進入公費師范生計劃,并免除之前繳納的學費、住宿費。這就解決了單列計劃招生導致的“退出難”問題,也讓學生擺脫了“被大學錄取”的意味,而更多從學業和職業角度進行考量,這樣進入公費師范計劃的學生,會有更強烈的意愿從教。
從以往公費師范生計劃實施情況看,除少數學生自己提出“退出”外,也有學校發現學生不適合從教的情況。那些經考察不合格的學生,按規定在入學一年內,需退還已享受的學費、住宿費和生活費補助,并由所在學校根據當年高考成績將其調整到符合錄取條件的非師范專業。這一做法的出發點是為了提高公費師范生質量,但也可能被不愿意從教的公費師范生用來“退出”。
應當允許實施公費師范生計劃的高校采取不同方式進行招生、培養,并比較優劣。比如,某校可完全從在讀的一二年級學生中招公費師范生,與之簽訂協議,跟蹤分析這些學生的大學學業、就業選擇、職業發展。由于公費師范生的就業屬于“計劃就業”性質,公費師范生承諾要履行服務協議,教育部門也要解決其就業問題,因此有的公費師范生對待學業并不積極,因為反正不愁就業。從激勵學生更努力學習出發,應該更多實行“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的市場選擇。
從這個角度看,提高鄉村教師質量,建設高素質的鄉村教師隊伍,關鍵在于提高鄉村教師職業的吸引力。單靠計劃招生、計劃培養、計劃就業模式,很難讓鄉村學校擁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因為就是所有公費師范生都履行服務協議,服務期也只是畢業后6年。建議在招聘鄉村教師時,可采取對愿意到鄉村學校任教的高校畢業生實行學費代償制度以及獎補制度,以“市場機制”加強和完善公費師范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