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
人民日報:“指尖社區”推動共治善治
——推動社區治理精細化②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不少社區通過微信群發布防疫通知、普及科學知識,建立社區干部、志愿者和居民互助群,幫助解決生活難題……小小微信群,發揮了大作用。通過社交軟件線上溝通交流、構建“指尖上的社區”,既避免了交叉感染風險,又抓實抓細了防疫工作各項要求,成為提升社區治理水平的生動案例。
過去,基層工作者“挨家敲門”“戶戶問詢”,一旦出現“敲不開門、見不到人、說不上話”,治理工作就會停滯不前。如今,以微信、QQ等為代表的社交軟件深度應用于社區治理,已經成為普遍現象。社區活動不再依靠上門通知,微信群隨時更新;居民網上留言就可以反饋問題,工作人員即知即改;國家政策講解,線下講座線上直播同步進行……通過社交軟件拉近社區工作者和居民的距離,不僅改變了社區工作的形態,也有力提升了服務居民的效能和水平。
作為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社區是最活躍也是最復雜的基層“細胞”。一些雞毛蒜皮的糾紛不及時化解,一些芝麻小事得不到及時處理,就容易引發矛盾。將社交軟件應用于社區治理,能夠暢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讓具體問題和矛盾第一時間被發現,讓居民的聲音第一時間被聽見、被尊重、被回應。充分發揮社交軟件及時性、便捷性、交互性等優勢,從線上反饋到線下解決,有助于形成矛盾糾紛化解的良性閉環,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指尖上的社區”,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提供了途徑。比如,上海楊浦區殷行街道,在微信群里召開一年一度的黨建引領社區共治協商民主大會,暢言協商的效果不打折扣;江西省橫峰縣王家自然村,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務會在“議事微信群”里公示、討論,不僅拓展了村民自治的陣地,還成為聯絡在外鄉賢的紐帶。社交軟件的使用降低了城鄉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成本,也激發了參與熱情和自我管理的內生動力。
社區,是居民的棲身之所、幸福所系。打通社區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新技術手段大有可為。指尖上的社區治理之路,是及時感知居民煩心事、揪心事的走心之路,是利用移動互聯技術服務群眾的科學之路,也是詮釋社會治理“共治善治”的創新之路。對此,基層政府和社區工作者不妨轉變工作思路,擁抱新技術帶來的治理變革,主動作為、順勢而為。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10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