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年代步車”為代表的低速電動車產業始于十多年前,一直存在生產經營無序、車輛無牌無證上路、交通事故頻發等亂象。該行業已頗具規模,究竟該禁止,還是應規范?
“老年代步車”之所以有市場,是因為其在定位上鉆空子、打擦邊球——時速五六十公里,搭載三四人,接近小型機動車,卻不在有關部門劃定的機動車目錄范圍內。不上牌照,不考駕照,售價不高,沒啥門檻,符合一些人的胃口。
恰恰因為處于灰色地帶,缺乏安全標準的“老年代步車”本身就存在隱患,無駕照和牌照更令駕駛者技術、遵守交規意識存在大大問號。風險因素疊加,涉及“老年代步車”的交通事故頻發就不難理解。
人人都是交通參與者,安全面前,沒有人能獨善其身。所以,有關問題不僅牽扯“老年代步車”的生產者和購買者,而且關系到公共交通秩序和公眾安全。
2018年11月,工信部等六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強低速電動車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開展清理整頓工作,嚴禁新增低速電動車產能,加強低速電動車規范管理。然而,各地的執行情況令人回味。有的地方設置過渡期,逐步淘汰“老年代步車”在內的低速電動車。有的地方開展整治行動,效果并未立竿見影。這之中,管理者面臨的難點可能是,簡單收繳罰沒可能引發爭端,單純批評教育效果不盡人意。加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百姓收入存在差異,“老年代步車”生產集中地區顧及如何轉型升級……“一刀切”恐難樂觀。
正因如此,“升級一批、規范一批、淘汰一批”的治理思路,更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升級是指,具有實力的企業可以轉型生產新能源汽車,變為“正規軍”。規范則是,工信部正式向國標委提出四輪低速電動車強制性標準立項申請,標準草案對低速電動車的安全性能、動力電池等都提出了詳細技術要求,旨在規范低速電動車行業有序健康發展。淘汰劍指無資質、無實力、無前途的“小作坊”,令其關門大吉。統籌規劃,因情施策,才能有的放矢,為有效治理奠定基礎。
規范管理低速電動車,更要有法可依。在駕駛員考核、專用牌照、車輛年檢、投保理賠、行駛區域等方面,要制定相應法規。在法治框架下,在規范治理中,消除盲區空子,低速電動車才能駛出灰色地帶。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 。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只要我們尊重客觀、理性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