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惡勢力是社會的毒瘤,嚴重危害社會穩定,破壞市場經濟秩序,嚴重侵蝕基層政權,危及執政基礎。8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全國掃黑辦副主任姜偉在掛牌督辦新聞發布會上披露,截至今年7月底,各級法院在一審審結以黑起訴的案件中,有4.22%未認定涉黑犯罪;在一審審結以惡起訴的案件中,有14.87%未認定涉惡犯罪。
上述兩個“未認定”,是司法機關貫徹“是黑惡犯罪一個也不放過,不是黑惡犯罪一個也不湊數”法治精神和法治原則的生動體現。
隨著“掃黑除惡”行動全面展開,以孫小果案、虞關榮案為代表的一大批組織嚴密、分工明確、非法控制性強、時間跨度長、社會危害大的“黑惡勢力”團伙及其保護傘被繩之以法。截至目前,全國打掉資產在億元以上的涉黑組織453個、資產3008億元。僅今年7月,全國就偵辦涉黑組織61個、涉惡犯罪集團201個,破獲刑事案件7620件、7151人。
在累累戰果的襯托下,4.22%的案件一審未認定涉黑犯罪,14.87%的案件一審未認定涉惡犯罪,這兩個數字顯得格外醒目。堅持不枉不縱、依法辦案,涉黑惡案件辦理必須“確保辦案質量和辦案效率的統一,確保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這一要求得到了嚴格執行和全面落實。
涉黑涉惡犯罪案件具有涉案人員多、犯罪事實多、時間跨度長、法律關系交織復雜、性質認定難度較大等特點。一定意義上說,辦理涉黑涉惡犯罪案件,對司法機關而言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
說是機遇,是因為嚴格依法公正查處這類案件,往往可助力一個地方由亂而治,司法公信力也會大大提升。說是挑戰,是因為在開展專項斗爭的背景下,在掛牌督辦、領導督戰的壓力下,秉持“不人為拔高、不隨意降低”的辦案原則,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尊重和保障人權,嚴格把握法律政策界限,對不具備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四個特征”的堅決不予認定,考驗著捍衛法律尊嚴、維護司法權威的信念和能力。
與一般犯罪不同,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中,組織特征、經濟特征、行為特征、危害性特征是一個有機整體,缺一不可。對于組織成員、違法犯罪事實相對較多,但是組織特征較弱,為組織利益實施的違法犯罪活動較少,非法控制特征不明顯的犯罪案件,即使組織成員實施了較為嚴重的暴力犯罪,也不能認定為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這就需要公安、司法部門以抽絲剝繭的耐心詳加分辨,嚴守辦案質量底線。
為此,最高人民法院自開展專項斗爭以來,通過發布規范性文件、裁判指引等形式,幫助一線法官準確理解把握相關法律、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的規定,細化執法辦案標準,統一司法裁判尺度,強調嚴格遵守罪刑法定和證據裁判原則。所有這些工作都指向一個目標,就是嚴格按照罪刑法定的原則,既不降格放縱,也不拔高湊數,將每一起涉黑涉惡案件辦成鐵案。
在此過程中,涉黑涉惡犯罪的土壤被大力清除,司法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也高高樹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