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整版闡述:深刻認識和把握“十個明確”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08日 09 版)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須深刻認識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進一步明確解決當代中國發展主要問題的根本著力點,堅持不懈推進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刊發的3篇文章,圍繞這一主題進行闡述。
——編 者
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帶動全局工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李 捷
《人民日報》( 2022年04月08日 第 09 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告訴我們,黨和人民事業能不能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取決于我們能否準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確定中心任務。”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對黨善于抓住社會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帶動全局工作作了全面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帶動全局工作,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也是我們黨一貫倡導和堅持的方法。正確認識黨和國家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是我們黨明確階段性中心任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準確分析和把握,為正確認識黨和國家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提供了重要依據。
為科學制定發展戰略提供重要依據
注重分析和總結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的研究和把握,是貫穿《決議》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中科學制定戰略策略,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經驗。
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不斷向前發展的,社會主要矛盾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變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深刻認識到近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進而找到中國革命正確道路。新中國成立后經過社會主義改造,黨的八大提出國內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明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對歷史方位作出新的準確判斷,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向前發展。
認識社會主要矛盾是把握社會發展階段的“鑰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科學論斷,準確把握時代特征和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深刻反映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指明了解決當代中國發展主要問題的根本著力點,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矛盾的學說,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根本遵循。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我們黨科學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在此基礎上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帶動全局工作。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聚焦人民群眾的新需求新期待,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我們黨立黨興黨強黨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團結帶領人民把握和解決不同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立為黨的根本宗旨,創立了群眾路線并將其確立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明確將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和作出決斷的出發點和歸宿。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強調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探索實踐中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我國長期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長期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的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其中有很多需求過去并不是緊迫的問題,現在人民群眾要求高了,我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工作水平也要相應提高。”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為依據,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提升的過程。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以百姓心為心,增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針對性,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才能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我們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向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進行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新征程上,我們黨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更好滿足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發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比資本主義“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我們黨歷來重視人的發展,強調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與社會現代化的辯證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更加重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部署新要求。我們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硬,涵養更為充沛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是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性舉措。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帶動全局工作,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不斷夯實黨的長期執政基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把握發展階段新變化,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促進共同富裕,一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舉全民之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把“蛋糕”做大。二要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更充分體現。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自然稟賦和發展基礎存在很大差異。這意味著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在動態中向前發展的過程,不是同時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更不是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而要沿著從局部到整體、從量變到質變的進程逐步實現。
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帶動全局工作,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須注意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對各種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同時又要緊緊圍繞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在整體推進中實現重點突破,以重點突破帶動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整體躍升,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作者為中國史學會會長)
人民當家作主的生動實踐和必由之路(思想縱橫)
桑玉成
《人民日報》( 2022年04月08日 第 09 版)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時強調:“我們走的是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決策都是依照程序、經過民主醞釀,通過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產生的。”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特質和優勢,深刻總結我們黨為實現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不懈奮斗的寶貴經驗,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民主的思想,是對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為新時代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始終不渝堅持的重要理念,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貫穿黨百年奮斗的全過程。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高舉“爭民主、爭人權”的旗幟,以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和艱辛探索。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著力建設中國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政治制度,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我們黨強調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成功開辟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實現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確立了正確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標注新時代的特征,也呼喚新變革。從解決溫飽到全面小康,人民群眾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隨著實踐發展,我們黨對人民民主的把握更加深刻、對社會主義民主優勢的認識更加全面,推動發展人民民主的實踐更加豐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全過程人民民主集中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特征和顯著優勢,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對民主理論和實踐作出的積極探索和重大貢獻,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生動實踐和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當家作主必須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中國共產黨執政和國家治理上來,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機關各個方面、各個層級的工作上來,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人民對自身利益的實現和發展上來。”民主的本意是人民當家作主,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哪種民主好、哪種民主不好,人民感受最直接,最有發言權。在一些西方國家,人民只有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后就進入休眠期,只有競選時聆聽天花亂墜的口號、競選后就毫無發言權,只有拉票時受寵、選舉后就被冷落,所謂的“民主”呈現種種亂象,這樣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
我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把民主的要求貫徹體現在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的全過程、各領域、各方面,形成完整的制度鏈條,包括選舉民主、協商民主、社會民主、基層民主、公民民主等民主政治的全部要素,涵蓋了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民主過程的一切領域,不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參與實踐,把民主價值理念轉化為科學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民主實踐,把民主的本質優越性和實踐有效性統一起來,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
民眾能夠真實有效廣泛參與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全過程人民民主以多樣、暢通、有序的民主渠道,有效保證全體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例如,我們推動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因地制宜創新形式,通過村(居)民議事會、民主懇談會、民主聽證會等形式組織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到具體治理實踐中。實踐證明,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真正的民主,是民主含量高、民主成色足、深受中國人民歡迎的民主,能夠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占世界人口近1/5的14億多中國人民更全面地行使民主權利,更有效地實現和維護切身利益,真正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
(作者為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專題深思)
萬海遠
《人民日報》( 2022年04月08日 第 09 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們黨在波瀾壯闊的百年奮斗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而不懈奮斗。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的重大政治論斷,并對共同富裕提出了新的奮斗目標: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提出“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擴大居民消費,提升增長潛力,增加社會活力;有利于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促進人的發展能力全面提升;有利于暢通向上流動通道,為人們勤勞致富創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環境,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有利于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這樣才能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同時應認識到,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時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區同時達到一個富裕水準。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促進共同富裕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畏難不前,而要對實現共同富裕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有充分估計,扎扎實實向前推進。不同人群實現富裕的程度會有高有低,時間上也會有先有后;不同地區富裕程度會存在一定差異,不可能齊頭并進。辦好這件事,需要持續推動,不斷取得成效,也要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徑,總結經驗,逐步推開。一方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基本經濟制度既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又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共同富裕的作用,推動實現更平衡、更協調、更包容的發展。另一方面,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初次分配既要講效率又要講公平,再分配既要促進公平又要考慮效率。在發揮財稅調節收入分配作用的同時,還要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更好發揮其兜底提低的作用。三次分配主要起輔助作用,鼓勵企業或個體自愿參與慈善事業。
促進共同富裕也是共建共享的過程,需要通過辛勤勞動、合法經營、充分高質量就業等方式實現。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上,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注重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重點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設。鼓勵創新創業,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著力激發資本活力和產業發展動力,堅持以產業興旺帶動全體人民通過勞動就業致富增收。
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新起點上接續奮斗,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就一定能夠不斷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