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互聯網醫院為何受冷落
零出診、零評價、零回復,這是部分醫生在互聯網醫院的工作狀態。醫生的積極性不高,互聯網醫院熱度高不了。《2021中國互聯網醫院發展報告》顯示,互聯網醫院真正能實現有效持續運營的不足10%,大部分處于建而不用或淺嘗輒止的狀態。互聯網醫院為何受冷落?
互聯網醫院興起之初,是為了讓信息多跑路,讓老百姓少跑腿。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超過1.3萬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中,建成互聯網醫院的約為1700家。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互聯網醫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民就醫配藥不便的困難,也起到減少人員集聚、降低交叉感染風險的作用。上互聯網醫院看病配藥,已成了不少患者的新選擇,連不少老年人也學會了觸網“云問診”。
架起醫患溝通的新橋梁,依托線下醫院,入駐力量強大的醫生隊伍,處在“云端”的互聯網醫院前景可觀,但還需接“地氣”。真正解決互聯網醫院落地難,最大困難在于調動醫生的積極性。
醫生上線,激勵機制必須“在線”。某地互聯網醫院,主任醫師和醫師的診療費都是9.6元,不同層級不同年資的醫生一個價,線上醫療服務費用不如線下的高。線上線下不同價,解決不好診療服務定價問題,不能充分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在某種程度上挫傷了醫生積極性。醫生上線執業,接診的是復診病人,很難說患者病情、身體狀況一成不變,并非只是簡單地開個藥那么簡單,有時為了確定患者的病情,可能需要花更多時間與患者在線交流。正因如此,入駐互聯網醫院有嚴格的醫師準入“門檻”,不僅要具有醫師證、實體醫院執業資格證,以及獨立臨床經驗,還需要取得互聯網醫院執業資質。
相對傳統診療服務來說,互聯網醫院業務模式和用戶就診路徑發生了很大變化,對醫生的績效激勵如果不能跟隨業務調整,勢必會制約互聯網醫院的發展。《2021中國互聯網醫院發展報告》強調,對醫院建立有效利益分配機制和成本補償機制,對醫生建立有效的績效激勵評價機制,是互聯網醫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第一大前提。為此,《國家醫療保障局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工作的指導意見》規定,定點醫療機構提供符合規定的“互聯網+”醫療復診服務,按照公立醫院普通門診診察類項目價格收費和支付。國家政策文件要從“紙上”搬到“線上”,讓醫生上線服務獲得“在線”激勵。
互聯網醫療服務火了,醫院卻熱不起來,癥結在于,一些互聯網醫院名為互聯網醫院,實質上依然是線下的運行模式。線下醫生轉線上,只能在完成線下高負荷工作量后,利用休息時間開展線上問診服務。云端服務只是“副業”,耗時費力,再加上診療收費低,醫生寧愿去市場化機構拿更體面的“陽光收入”。讓互聯網醫院熱起來,需要線上線下一體化銜接,最大限度地盤活優質醫療資源,解決老百姓看病就醫的難題。
當前,互聯網診療發展勢頭正勁。告別“花架子”,走出“僵尸狀態”,互聯網醫院要乘風飛翔,虛功實做,讓醫生真正擁抱互聯網醫院,讓患者獲得“看得上”“花得值”的健康服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