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起評:以觀演新體驗助力演出業破冰再出發
沉浸式影視、沉浸式展覽、沉浸式演藝、沉浸式購物、沉浸式體驗館、沉浸式密室逃脫……近年來,“沉浸式”成為文旅領域的一個熱詞,滲透到演出場館、文化園區、旅游景區、文化遺產等不同空間,衍變出許多創新活力強勁、表現形式豐富的文化產業新業態。對飽受新冠肺炎疫情困擾的演出業而言,為觀眾提供更多沉浸式體驗,不失為紓困解難的一項重要舉措。
危中有機,危中尋機,化解了危就是騰飛的機。即便演出場次受限,像主打文化融合的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像主打視覺特效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一經亮相便獲得了觀眾的由衷認可。這些作品之所以成功并不僅僅因為緊扣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質“IP”,更重要是突破了傳統舞臺藝術限制,在沉浸式、互動式等新興演出形式上進行了創新探索,極大豐富了觀演體驗。當前演出業除了要嚴防疫情風險,還應臨危思變采取應對措施,通過應用新技術、新空間、新模式、新業態,助力演出方式、演出空間、商業模式換擋升級,豐富觀眾的觀賞體驗,盡快從冰封中實現復蘇。
為什么要重視沉浸式體驗?身臨其境的體驗感,換個角度看就是無可替代的愉悅感,這是觀眾和演出者都夢寐以求的效果。比如風靡全網的《唐宮夜宴》,利用5G、AR等新技術“喚醒”歷史文物,讓“博物館櫥窗中的歷史”變成“可參與、可體驗、可互動的現實”,一舉收獲全網20億次的播放量、上千萬條彈幕。沉浸式體驗的優勢就在于,借助環境渲染、場景塑造、內容創新等方式,能夠讓觀眾超越有限物理空間獲取獨特觀賞感受。創新,其實從來都是藝術的高頻詞,也是舞臺生命力的源泉。從大趨勢看,沉浸式體驗是引領消費升級的熱點方向,有著廣闊發展前景,也格外需要演出業投入更多人力物力。
達成沉浸式體驗的效果,離不開集成大量科技成果營造交互式空間。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利用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喚醒”歷史文物,“數字梅蘭芳”以高保真數字人技術讓大師重新登臺呈現梅派京劇藝術,無不印證了文化與科技融合對提升觀演體驗的巨大潛力。文化負責搭建敘事框架、豐富內容要素;全息投影、虛擬現實、混合現實等前沿技術負責搭建交互場景、提升欣賞體驗。打造創新性的觀演關系,提供具有科技感的形式包裝,讓觀眾能夠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圍與主題中,獲得全方位的精神愉悅享受。可以說,與科技相融合將成為演出業發展的一個必經出路。
近年來,公眾文化娛樂支出比重不斷攀升。疫情出現之前的2019年,全國演出票房超過200億元。疫情影響導致文化需求可能暫時收縮,但絕不會消失。所謂“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一旦疫情影響減弱,演出市場也會慢慢走出沉寂。面對當前的困境,咬緊牙關、靜修內功、創新發展,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經歷了疫情的洗禮,演出業必能華麗蛻變,為美好生活助力,為強國征程添彩。
相關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