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不久前,一篇《木里新生》的報道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青海木里礦區,曾因大規模非法開采導致高寒草原濕地生態遭到破壞,水源涵養功能逐漸減弱。正是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重要指示批示推動下,一場為期3年的綜合整治,讓木里礦區發生天翻地覆的生態巨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無數重塑天藍地綠、喚醒山清水秀的故事在中華大地上演,演繹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遠大前程。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建設美麗家園、美麗中國,是億萬人民的共同心愿。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這四項重要部署,為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行動遵循。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也是成效的本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戰略意義,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項;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戰;在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中,美麗中國是其中一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實踐表明,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伴隨著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轉變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注重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們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向著美麗中國目標不斷邁進。
生態之變,發展之變,都離不開治理之變。只有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斷提高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才能為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持久保障。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心懷“國之大者”,全社會大力宣傳綠色文明,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一定能以生態文明之光照耀前行道路,推動中華民族實現永續發展。
相關鏈接:
人民財評: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