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帶節奏”“假種草”,嚴懲不貸!
“曝光一周3000元,半個月5000元,一個月8000元!薄760元就能推動一次網暴”……近日,公安部新聞發布會介紹,部分“網絡水軍”團伙在熱點輿情事件中,編造傳播虛假信息“蹭熱點”收割流量,甚至“造熱點”,裹挾輿論、誤導公眾。網絡謠言打擊整治專項行動中,依法偵辦“網絡水軍”案件13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620余人。
今年3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67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為10.65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8%!叭巳耸治整溈孙L”的現實背景中,信息發布越來越簡單迅捷,也越來越令人感到真偽難辨。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些“網絡水軍”在興風作浪,以炮制謠言為能事,以收割流量為樂事,四處散播蠱惑人心的虛假信息和有害信息。
從公安部新聞發布會介紹的情況來看,某些“網絡水軍”正在呈現規模化、集團化之勢。山東公安機關偵辦一起粉絲數量超過150萬的網絡大V,利用制造熱點話題實施敲詐勒索的“網絡水軍”案件,目前已依法刑事處理3人;浙江公安機關偵辦一起使用群控軟件提供虛假“點評贊”服務的“網絡水軍”案件,目前已依法刑事處理9人;河北公安機關偵破一起“利用熱點話題炒作實施敲詐勒索”的“網絡水軍”案件,抓獲犯罪嫌疑人81人。
此次曝光的典型案例,實際上也對應著“網絡水軍”的兩種類型:要么強蹭熱點話題伺機敲詐勒索,要么散布虛假信息攫取不義之財。身處網絡時代,“網絡水軍”堪稱公敵與公害。然而,盡管屢遭嚴打,“網絡水軍”卻始終未能絕跡。究其原因,公共情緒的變化,既是“網絡水軍”孜孜以求的“爆點”,也是他們賺取收益的“賣點”。
生機勃勃的網絡社會中,“網絡水軍”仿佛觸目驚心的“牛皮癬”,不僅有礙觀瞻,而且嚴重危害網絡社會的肌體健康。龐雜的網絡信息中,“網絡水軍”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熱門的突發事件,或者虛假的專業知識。前者主打的是時間差——往往在真相還沒有穿上鞋子的時候,謊言就已經跑遍了網絡世界;后者主打的是知識壁壘——面對集團作戰的營銷號,普通消費者幾乎沒有任何防御能力,很容易偏聽偏信墮入“假種草”陷阱。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公共情緒既不是綁架民意的道具,更不是隨意收割的“韭菜”。2013年“兩高”的司法解釋第七條明確規定,通過信息網絡有償提供刪除信息服務,或者明知是虛假信息而通過信息網絡有償提供發布信息等服務,擾亂市場秩序的,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公安部門此次重拳出擊,再次用行動亮明了態度——無論是“帶節奏”還是“假種草”,嚴厲打擊“網絡水軍”,一個都不能少!
實際上,打擊“網絡水軍”不僅僅是一個法律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對于普通網友來說,不盲從情緒、放棄思考,是網絡時代的基本功。對于網絡平臺來說,完善監督機制、加強動態監管,是維護平臺健康發展的必修課。只有建立起多方參與、各方共享的網絡新秩序,才能抽干“網絡水軍”的“黑水”,斬斷攫取利益的“黑手”,共同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