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連線評論員)
對話人:
石 羚 本報評論員
李秀翔 廣西日報評論員
石羚:情系八桂,大地飛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來到廣西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每次考察調研,“民族團結”一詞反復被提起。強調“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要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自治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做好民族團結工作,總書記念茲在茲。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近年來廣西取得哪些成效?
李秀翔: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民族團結對于促進地區發展至關重要。近年來,從完善民族工作體制機制,構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到依法治理民族事務,制定實施包括語言文字、傳統醫藥及體育等在內的一系列地方性民族法規;從補齊民生領域短板,實現市市通高鐵動車、縣縣通高速公路、村村通廣電光纜,到發揮基層治理優勢,建立3000多個“民族之家”和服務中心,我們著力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扎根,讓“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這塊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石羚:作為民族團結進步的典范,廣西在很多方面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近段時間,廣西各地迎來各類民族節慶,從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歡度依飯節慶祝豐收,到金秀瑤族自治縣慶祝盤王節彰顯歌舞風情,再到融水苗族自治縣舉辦蘆笙節喜迎新年,各族群眾都歡聚一堂,為民族團結寫下生動注腳,F實中,使各族兒女人心歸聚、精神相依,需要筑牢思想文化根基。
李秀翔: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需要在文化教育方面下功夫。就廣西而言,我們一手傳承保護各民族優秀文化,尊重各民族生活方式,讓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得到科學保護,讓銅鼓、壯錦、干欄式建筑等民族文化瑰寶代代相傳;一手增進文化認同、價值認同,注重樹立和突出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在增強中華民族認同的基礎上繁榮發展各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石羚:增進文化認同是在人心深處尋找工作落點,促進民族團結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工作落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南寧市蟠龍社區考察時指出:“建設多民族群眾互嵌式社區,是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徑!蓖斠黄臁⑼慧硖铩⑼嬕唤、同建一家園,社區是各族群眾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大家朝夕相處、互幫互助,才能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李秀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夯實社會基礎,優化社會治理,建設守望相助和諧家園。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是爭取人心、凝聚人心的重要一環。蟠龍社區常住人口約2.7萬人,少數民族人口約占三成。從建立“老友幫幫團”“協商議事會”“社企聯盟”,打造兒童之家、夕陽紅健康活動室,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到推出“鄰里文化節”等活動,讓大家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飯,蟠龍社區營造了各族人民一家親的濃厚氛圍。進一步優化“共居”環境、完善“共學”基礎、搭好“共建”平臺、推進“共享”成果、創造“共事”條件、開展“共樂”建設,推動社區治理提質升級,才能讓各族群眾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親相愛相助,不斷鞏固安定團結良好局面。
石羚: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心手相牽、團結奮進,才能共創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
李秀翔:增強民族團結的核心問題,就是要積極創造條件,千方百計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在柳州,承載著侗族苗族酸食文化、壯族稻作文化等傳統的螺螄粉,帶動原料基地各族群眾持續增收;在梧州,科技特派員向各民族茶農傳授種茶制茶技藝,六堡茶成為致富的“金葉子”。事實有力證明,提升各民族自我發展能力,使廣大群眾主動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不僅有助于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夯實各民族共同走向現代化的物質基礎,還能在共同努力奮斗中增進團結,在實現共同富裕路上攜手同行,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扎根。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05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