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基礎穩后勁足 充分發揮市場活力
——“穩預期 強信心”系列評論之二
剛剛過去的龍年春節,為觀察中國經濟提供了重要窗口。春節檔總票房打破中國影史春節檔票房紀錄;全國國內旅游出游人次和花費,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同期都出現增長。“人從眾”熱度再現,多地酒店“一房難求”,過年新風尚蓬勃展現……在濃濃年味中,人們真切感受到中國經濟的強勁脈動。
回望2023年,中國經濟交出了一份成色好、分量足的成績單。看總量,GDP超過126萬億元,同時經濟規模保持逐季擴大趨勢;看結構,2023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4.6%,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2.5%,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0.3%,經濟結構更加優化、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看民生,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1%,擦亮高質量發展的民生底色;看全球,5.2%的經濟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望超過30%,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可以說,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具有潛力足、韌性大、回旋空間大的特點。
在經濟學界,有一句話贏得廣泛共識,即經濟增長“短期看需求,長期看供給”。我們不妨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來認識中國經濟的基底。先看需求。當前中國經濟面臨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但這個“不足”更多是短期波動。長遠來看,中國經濟的基本盤依然穩當穩固。這個基本盤,是14億多中國人構成的世界上最具成長性的巨大消費市場,是超4億人構成的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2023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建設”等多方面,部署著力擴大國內需求。隨著宏觀政策落地見效,內需潛力繼續釋放,有效需求將會逐步恢復。
再看供給。經濟理論認為:一個國家中長期的發展趨勢和生產能力主要取決于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技術及制度等因素。看生產資料,我國擁有最為完備的工業體系,為提升我國經濟潛在產出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看人力資源,不僅人力資源豐富仍然是我國的突出優勢,而且2.4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資源正在形成“人才紅利”;看科技水平,過去5年,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創新支撐發展能力不斷增強。隨著我國社會不斷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作用突顯,這些優勢將不斷形成新質生產力,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水平。
綜合來看,我們面臨的機遇大于挑戰,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條件在不斷積累增多。我們所面臨的是前進中的問題、發展中的煩惱,要增強信心和底氣。龍行龘龘,春山可望;春暖花開,未來可期。只要我們堅定信心、接續奮斗,保持戰略定力,把優勢和有利條件轉化為動能和活力,就一定能推動中國經濟穿越短期波動,實現長期持續健康發展。
相關鏈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