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起評:《解密》到底有幾層謎底?
近期,根據麥家同名小說改編,陳思誠編劇并執導,劉昊然、約翰·庫薩克領銜主演的電影《解密》上映。
影片以20世紀4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數學天才容金珍為密碼破譯事業傾盡所有的故事。影片交織了三條主線:首先是“親情與成長”,展現了容金珍在養父小黎黎家庭的溫暖中逐漸發現并展現數學天賦的歷程;其次是“智勇交鋒”,描繪了容金珍與導師希伊斯之間從師徒情深到智力與意志的激烈較量;最后是“內心探索”,通過一系列夢境與超現實描繪,揭示了容金珍在701基地破解密碼過程中的內心世界,展現了他作為天才的狂熱追求與脆弱情感。
全片對夢境的具象化呈現和鏡頭語言的編織可以說是一次大膽的創新嘗試。綺麗幽邃的夢境看似是隨機無序的幻影,實則卻隱喻了天才數學家意識深處的精神世界。影片用十個夢境搭建起了敘事的橋梁:紅沙灘和海水的對比也象征容金珍和希伊斯的師徒對立;希伊斯密碼成就被容金珍超越,如腳印被沖,痕跡漸消,寓意天才解密者的崛起;“會說話的計算機 ENIAC”不僅展現了科技與人的互動,隱喻了容金珍在追求知識邊界時所面臨的認知挑戰與自我超越;“游樂園里巨大的國際象棋棋盤”“移動的高墻構建的迷宮”既隱喻了復雜的時代背景和重重困難,也象征著人生的輾轉曲折……這種非線性的敘事方式,打破了傳統敘事的框架,使觀眾在跟隨主角穿梭于現實與夢境之間。借此,容金珍的情感張力和思維運動在夢境中實現跨越式的表達,觀眾也得以窺見“天才”稱呼背后的欲望、恐懼與堅守,從虛幻的夢境中獲得真實的情感共鳴。
然而,對“夢的解析”的嘗試也伴隨著一定的挑戰。夢境的抽象與多義性可能導致部分觀眾在理解上產生不一樣的理解。例如,容金珍在夢中解開密碼的過程,有時過于依賴視覺符號和隱喻,而缺乏具體的現實邏輯推理和解釋,使得觀眾難以理解夢境與解密之間的關聯。另一方面,過度依賴夢境敘事也可能削弱現實情節的緊湊感與連貫性,使得影片在某些段落顯得過于松散或晦澀。
“解密”是多義的。容金珍用一生嘔心瀝血破譯的密碼,更具有了復雜的含義。《解密》既是破譯密碼的奇觀展現,也是情感濃度的深度聚焦。“解密”的第一層含義聚焦于影片中的外在世界,即情報戰和密碼解密工作。《解密》中的密碼已經進化為一種數學系統,代表的是當時最先進的密碼技術和數學理論的應用。第二層含義則深入到容金珍的內心世界,通過夢境這一媒介,展現了其復雜而豐富的心理變化和成長歷程:解密即是解人心。容金珍雖是難得的天才,但是他不通人情世故,不懂變通,他的身上有著正常人難以理解難以接受的弱點。電影塑造出容金珍這個特殊人物在特殊時代的特殊經歷。他有虛構色彩,但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個體在時代中跌宕精彩又極具宿命感的一生。影片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在這個充滿未知與挑戰的世界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密碼,而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不斷地解密自己,尋找那份屬于自己的答案。
“破譯”涉及了大量數學、邏輯學、語言學知識。但《解密》并未對智力探索過程進行細致描畫。其實,吸引觀眾的并非容金珍成功破譯的結果,因為都知道那是必然會發生的,真正重要的是“破譯”的過程本身。
《解密》,絕非一部“好懂”的電影。那它到底有幾層謎底?答案或許各不相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