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起評:AI“魔改”不可失了邊界
《甄嬛傳》變身“槍戰片”,貴妃舉槍掃射;《紅樓夢》改成“武打戲”,林妹妹“倒拔垂楊柳”;《西游記》有了現代情節,孫悟空騎著摩托車揚長而去……一段時間以來,AI“魔改”短視頻風靡,有部分網友覺得幽默有趣,也有很多網友認為過于荒謬。
針對此類現象,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出手整治,發布《管理提示(AI魔改)》(以下簡稱《提示》),指出“這些視頻為博流量,毫無邊界褻瀆經典IP,沖擊傳統文化認知,與原著精神內核相悖,且涉嫌構成侵權行為”。
看似離奇搞笑的橋段,實則是用AI軟件,對經典影視劇片段進行二次創作的結果。其實,類似的二次創作并非新鮮事。只不過,此前的改編更多基于重新配音、剪輯等基礎操作。現在,借助AI軟件,不需要剪輯基礎也能把經典片段中的角色、場景移花接木,甚至無中生有。
對于觀眾而言,如果熟知這些片段的正常情節,尚可辨別二次創作的內容,感慨于“小作坊下料就是猛”。但對于不了解的觀眾而言,拼貼畫面、對口型日益完善的AI“魔改”,足以以假亂真,使未看過原作的人產生誤解。正如有網友所言,看多了類似“魔改”視頻后,“甚至我都想不起來這些經典場景本來應該是什么內容了,滿腦子都是非常荒誕的情節”。
對于作品及其創作者而言,創作出能稱之為一代人共同記憶的影視經典,屬實不易,很多作品的成功還基于文化傳承的經典原著。數十年沉淀,結果被一朝“魔改”,情節、人物、精神內核早已與原作相去甚遠,違背了創作者的初心。從更大的層面來說,解構甚至顛覆經典的價值,可能影響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危害不容小覷。
與此同時,AI“魔改”還存在法律風險。AI“魔改”視頻往往未經原作者授權,一方面可能侵害原作權利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和改編權等權利,另一方面,也可能涉及原作品演員的肖像權甚至是名譽權。
今年9月,國家網信辦就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提到“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按照有關強制性國家標準的要求進行標識”。此次《提示》也提出具體管理要求,要求對相應短視頻進行排查清理、顯著提示。監管久久為功,平臺壓實責任,觀眾明辨是非,才能更好共建共享清朗網絡視聽空間。
需要看到,適度的二次創作是創新的一種,但一旦越過合理邊界則會帶來負面效應。關于AI技術其邊界的追問和討論一直未曾止息。AI再厲害,始終只是一項技術、一種工具,如何取用、如何規范,始終在于使用它的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