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圍脖”彰顯中國智慧(暖聞熱評)
【關鍵詞】綠色阻沙防護帶
【事件】前不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于田縣萬花園防沙治沙區,隨著最后寬50米、長100米空白區被栽上樹苗,環繞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合龍”。這是世界最長的環沙漠綠色生態屏障,為防治荒漠化打開了新思路。
【點評】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也是生態治理的難題——流動沙丘面積約25.84萬平方公里,風速可達8級以上,年均降水量約50毫米,蒸發量卻超過2500毫米……在這種自然條件下,阻止沙漠擴張,難度可想而知。
40多年來,新疆依托“三北”工程,在風沙危害區域累計植樹7000多萬畝。截至2023年底,沙漠周邊已形成了長度約2761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然而,在沙漠南緣和東南緣綠洲之間,還有285公里的空白區,由西向東依次分布著三大風口,風沙活動強烈,對當地群眾的生存發展造成嚴重影響。盡管這里土地沙化程度更重、立地條件更差,但當地干部群眾十分清楚,建設更美麗宜居的家園,必須啃下這塊“硬骨頭”中的“硬骨頭”。
鏖戰沙海,如何干?因地制宜是關鍵。為了“鎖”住沙漠,當地針對不同的沙地條件,分門別類采取措施。水資源條件好的地方,種上耐旱的植物;缺水并遠離綠洲的地方,就用光伏治沙;如果既缺水,光伏鋪設條件也達不到要求,就用草方格“網”住黃沙。
治沙需富民。治沙過程中,當地也在不斷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在于田縣,21萬畝“沙漠人參”肉蓯蓉2024年總產量預計達5萬噸左右,助力群眾增收致富;在和田地區策勒縣,礦物質豐富的水庫里養起了螃蟹,“養在沙漠的海鮮”已不稀奇……發展沙產業,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才能形成防沙治沙的長效機制。
循道而行,方能致遠。統籌謀劃、因地制宜、以水定綠、兼顧生態與經濟,形成全要素協調和管理的系統治沙模式,給沙漠系上“綠色圍脖”這一看似無法完成的目標才終成現實。
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綠色阻沙防護帶的成功“合龍”,是我國荒漠化防治的一次標志性勝利。它展現了我國在生態治理上的決心和能力,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也要看到,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基數大、荒漠化防治形勢依然嚴峻。從中長期來看,荒漠化防治仍處于攻堅克難階段,增強“遠遠不夠”的責任感,提高“繼續抓好”的執行力,鍥而不舍地提升工作質量,才能推動荒漠化防治取得更大成效。
荒漠化防治是關系人類永續發展的偉大事業。拿出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科學的策略、更加務實的行動,我們定能不斷書寫荒漠化防治的新篇章,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9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