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家校“社交”成了不少中小學生家長的沉重負擔。他們被基于社交軟件的各種“家校群”所捆綁,手忙腳亂,苦不堪言。有了這樣的背景,也就不難理解,輿論場上何以會有那么多人為來自浙江杭州的這位老師點贊:在了解到“家校群”給家長們帶來的煩惱之后,一位小學班主任積極作為,主動為家校“社交”做起了減法——在跟各科老師溝通協調的基礎上,決定把原先五個“信息發布渠道”減少到兩個,并立下嚴格規定,一個群只發布學校通知、作業要求,另一個群僅供家長和老師日常交流。這個決定一經公布,立即在家長群里引發一片歡呼之聲。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各種應用軟件的開發與推廣,家校聯系越來越便捷。應該說,這是一件有助于改進教學、密切家校關系的好事。可實踐證明,如果缺乏足夠的警惕與克制,日益便捷的家校“社交”很可能就會成為某種始料不及的“麻煩”。就像杭州的這所小學一樣,不少中小學都“應用”了多種應用軟件,不少班級都下載了多種具有社交功能的APP,建立了名目繁多的“家校群”。不僅家長們會因身不由己的“多線作戰”而不堪其累,老師們也會因疲于應付多“渠道”的家長“反饋”而心緒煩亂。在這個意義上,家校“社交”已成為一種不必要的負擔。
更值得警覺的是,一些學校的“家校群”不僅“品類”過多過忙,家校“社交”的品質也時常暴露出不少嚴重的問題。有的“家校群”成了“作業群”“助教群”,一些人有意無意地模糊了應有的家校邊界,將一些本該在校完成的教學任務強行推給家長;有的“家校群”成了“炫耀群”“攀比群”,一些人或粗暴或輕巧地炫耀自家的“實力”,顯擺自家的孩子;有的“家校群”成了“廣告群”“公關群”,一些人或明目張膽地搞推銷,或看似漫不經心地實施家校之間某種并不正當的勾連……
有鑒于此,是時候為家校“社交”做減法了。其實,做好這種減法并非什么難事,關鍵就看肯不肯下決心動真格。杭州的那位小學班主任只用了一兩天的工夫,就完成了必要的溝通協調工作,不僅將原先的五個“群”縮減到了兩個,而且對“社交”事項也作出了硬性規定,讓“無關內容”不再有存留的空間。這位班主任能做得到,其他的班主任和相關老師也能夠做得到。總體而言,校方尤其是各班的班主任老師掌握家校“社交”的主動權。只要各個班主任老師能及時看到“家校群”存在的各種問題,主動而堅決地做好減法,家校“社交”就不會因“跑偏”而傷及家校關系的健康。
當然,要做好這種減法,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學校要給做減法的班主任老師撐腰,教育主管部門要給做減法的學校撐腰。